English | 简体中文 | 繁體中文
查询

思王逢原三首·其三

百年相望济时功,岁路何知向此穷。

鹰隼奋飞凰羽短,骐驎埋没马群空。

中郎旧业无儿付,康子高才有妇同。

想见江南原上墓,树枝零落纸钱风。

补充纠错
上一篇诗文: 思王逢原三首·其二
下一篇诗文:
译文及注释 补充纠错
译文
本来期望你能立功当世,谁知你却寿限就此终结。
奸佞之辈得志用事,贤良之士却半路夭折;骐驎一般的英才竟被埋没,空剩凡马一般的庸才。
可惜你没有儿子来继承家业,好在你才高妻子又贤惠。
想见江南原上你的墓前,定是树木凋零,纸钱在空中随风飘飞。

注释
岁路:年事,寿限。
穷:终结。
鹰隼(sǔn):苍鹰一类猛禽,喻凶横奸佞。
凰:凤凰,喻贤良之士。
马群空:语本韩愈《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》:“伯乐一过冀北之野,而马群遂空。”
中郎:汉末蔡邕曾任中郎将,无子,有女蔡琰,博学能文。王令亦无子,有遗腹女,后嫁吴师礼。
康子:战国时齐隐士黔娄,其妻贤慧,共守贫困。黔娄死,曾子往吊,问黔妻“何以为谥?”对曰:“先生以康为谥。”曾子曰“唯斯人也而有斯妇!”王令妻为王安石姨妹,亦颇贤慧。
江南原上墓:据王安石所撰墓志铭,王令于嘉祐四年九月初四日,葬于常州武进怀德南乡薛村之原。

参考资料:

1、李德身著. 欧梅诗传[M]. 长春:吉林人民出版社, 2000:747-749.

2、刘乃昌,高洪奎著. 王安石诗文编年选释[M]. 济南:山东教育出版社, 1992:79-82.

展开↧
创作背景 补充纠错
  王令字逢原,是北宋中期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,生活贫困却不愿仕进。至和元年(1054)秋,王安石由舒州通判任满入京,路过高邮(今属江苏),当时在高邮等地讲学的王令献《南山之田赠王介甫》诗求见。王安石深为他的才华和品行所感动,遂与他结交。之后,王安石又将妻妹嫁与王令,并为他四方延誉,使这位年轻诗人的作品得以广为流传。然而,王令英年不永,二十八岁的他在嘉祐四年(1059)六月就去世了。王安石为此深感悲痛和惋惜,先后写了挽辞和墓志铭,寄托自己的哀思。嘉祐五年(1060)秋,王安石又写下了这三首悼念故友之作。

参考资料:

1、缪钺等著. 宋诗鉴赏辞典[M]. 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 2015:221, 226-227

2、本社编. 宋辽金诗鉴赏[M]. 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 1998:113-114

展开↧
赏析 补充纠错
  本首诗是《思王逢原三首》中的第三首,诗人悲叹王令高才被埋没,痛悼知己早逝,哀其无子,怜其贫寒,幸其妇贤。

  首联是作者对王令的思念、惋惜之辞,本来希望对方在人生百年之中能建立匡时救世的功业,谁知寿命却到此结束。王安石在《王逢原墓志铭》中说,对王令,他始爱其文章,又爱其节行,“以为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功于天下者,将在于此”,可作“相望济时功”的注脚。

  颔联是说:可惜鹰隼奋飞,而凤凰羽毛不丰,不能远飞,好比骐驎被埋没在马群之中。暗喻王令一死,再没有出色人才。“骐驎埋没马群空”化用韩愈“伯乐一过冀北之野,而马群遂空”之句,自出新意。此联稍有瑕疵,鹰隼奋飞,凤凰羽短,两者相互对立;骐驎埋没,马群也就空虚,两者为因与果。上下句中两者关系不同,对偶不够完美。

  颈联连用两个典故,蔡邕博学多才,却没有子嗣继续家业;隐士黔娄安贫乐道,却有贤妇与他厮守一生。以蔡邕比王令,惋惜其学术文章无男儿继承;以黔娄妻比王令妻,称赞王令有贤妻。王令早年家贫不娶,二十七岁经王安石介绍,娶王安石妻妹吴氏,婚后一年,王令病死,吴氏生一遗腹女。《节妇夫人吴氏碣铭》载:“夫人抱始生之孤,往归母兄,丧除,议所适,雪涕自誓。屏居别墅,仅蔽风雨,恶衣粝食,人所不能堪。三十有五年,以终厥身,凛然古之节妇。”王安石这里赞扬王令才高,夫人同心,是有具体内容的。

  尾联想到王令远在江南的墓地,此时大概已是树枝零落,纸钱随风飘飞的萧索景象。这两句化用白居易“风吹旷野纸钱灰,古墓无人春草绿”句意,以“江南墓”“树枝零落纸钱风”的悲凉气氛作结,表现了作者对王令怀念不已,点明“思”字。

参考资料:

1、黄瑞云选注. 诗苑英华 宋金诗卷[M]. 武汉:湖北教育出版社, 2002:130-131.

2、张宇光,朱晋平主编;逯铭昕著. 奇才 王安石[M]. 太原:山西教育出版社, 2016:105-109.

3、张志善编著. 古人吟江阴诗词选[M]. 北京:华龄出版社, 1998:42.

展开↧
简析 补充纠错
  本首诗是《思王逢原三首》中的第三首,诗人悲叹王令高才被埋没,痛悼知己早逝,哀其无子,怜其贫寒,幸其妇贤。首联是作者对王令的思念、惋惜之辞,本来希望对方在人生百年之中能建立匡时救世的功业,谁知寿命却到此结束。颔联暗喻王令一死,再没有出色人才。“颈联连用两个典故,蔡邕博学多才,却没有子嗣继续家业;隐士黔娄安贫乐道,却有贤妇与他厮守一生。尾联化用白居易“风吹旷野纸钱灰,古墓无人春草绿”句意,以“江南墓”“树枝零落纸钱风”的悲凉气氛作结,表现了作者对王令怀念不已,点明“思”字。
展开↧
诗文作者
王安石
王安石

王安石(1021年12月18日-1086年5月21日),字介甫,号半山,汉族,临川(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)人,北宋著名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文学家、改革家。

庆历二年(1042年),王安石进士及第。历任扬州签判、鄞县知县、舒州通判等职,政绩显著。熙宁二年(1069年),任参知政事,次年拜相,主持变法。因守旧派反对,熙宁七年(1074年)罢相。一年后,宋神宗再次起用,旋又罢相,退居江宁。元祐元年(1086年),保守派得势,新法皆废,郁然病逝于钟山,追赠太傅。绍圣元年(1094年),获谥“文”,故世称王文公。

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,著书立说,被誉为“通儒”,创“荆公新学”,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。在哲学上,他用“五行说”阐述宇宙生成,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;其哲学命题“新故相除”,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。

在文学上,他具有突出成就。其散文简洁峻切,短小精悍,论点鲜明,逻辑严密,有很强的说服力,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,名列“唐宋八大家”;其诗“学杜得其瘦硬”,擅长于说理与修辞,晚年诗风含蓄深沉、深婉不迫,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,世称“王荆公体”;其词写物咏怀吊古,意境空阔苍茫,形象淡远纯朴,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。有《王临川集》《临川集拾遗》等存世。

1842 篇诗文